解剖学报 ›› 2023, Vol. 54 ›› Issue (5): 613-613.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3.05.017

• 研究通讯 • 上一篇    

一个新的蛛网膜下池——枕寰池

杨凯奇 于胜波 隋鸿锦*    

  1. 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大连 116044
  • 收稿日期:2023-08-03 修回日期:2022-05-14 出版日期:2023-10-06 发布日期:2023-12-25
  • 通讯作者: 隋鸿锦 E-mail:suihj@hotmail.com

YANG Kai-qi  Yu Sheng-bo  Sui Hong-jin *   

  • Received:2023-08-03 Revised:2022-05-14 Online:2023-10-06 Published:2023-12-25
  • Contact: Hong-Jin Sui E-mail:suihj@hotmail.com

摘要:

近日,大连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团队命名了一个新的蛛网膜下池,即枕寰池(occipito-atlantal cistern,OAC),有关论文2023年7月在线发表于 Nature 系列杂志 Scientific Reports (Li YF, Wei RX, Yang KQ, et al. A valuable subarachnoid space named the occipito-atlantal cistern[J]. Sci Rep, 2023, 13(1):12096.)。 
位于延髓背侧,小脑与枕骨大孔水平之间的蛛网膜下池被称为小脑延髓池(也称作大池或后池),此池经枕骨大孔向下进入椎管内仍为较大的蛛网膜下池,位于延髓尾端和上颈髓背侧,枕骨大孔与枢椎上缘之间,却一直被忽视。最近,大连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团队证实肌硬膜桥复合体(myodural bridge complex,MDBc)作用于这一区域调节脑脊液流动。因此,我们团队将此区域命名为“枕寰池”。通过大体解剖、P45断层塑化技术、MRI和3D可视化技术观察分析,我们团队详细描述了OAC的解剖特征,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脑脊液循环属于人体“第三循环”,传统理论认为,脑室脉络丛的分泌活动、心脏搏动和呼吸运动是影响脑脊液循环的重要因素。大连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脑脊液循环动力来源的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了“肌硬膜桥是脑脊液循环动力来源之一”的原创性理论。
OAC在功能上是MDBc作用的重要靶部位。枕下肌收缩通过肌硬膜桥传递至枕寰池硬脊膜,引起硬膜囊形变,进而实现枕寰池“泵”作用,驱动脑脊液流动。在脑脊液整体循环中,可能对脑脊液颅腔与椎管内分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OAC的命名对临床颅颈交界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Chiari畸形患者OAC狭窄,脑脊液流速异常增快,这可能是合并脊髓空洞的致病机制。作为连通颅腔和脊髓蛛网膜下腔的重要区域,测量OAC的形态及其上、下口脑脊液的流动参数可能为Chiari畸形患者术后评估提供参考。
OAC是位于枕骨大孔与枢椎上缘之间,延髓尾端和上颈髓背侧的蛛网膜下池。OAC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枢纽,向上连通小脑延髓池,向下续于脊髓蛛网膜下隙,在MDBc的作用下发挥脑脊液循环泵作用。此研究成果为颅颈交界区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