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神经生物学

    大鼠颈上神经节中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表达及慢性间歇性低氧对其的影响

    魏茜茜 李超红 赵晨露 唐家萍 刘玉珍
    2024 (1):  3-9.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1
    摘要 ( )   PDF(12732KB) ( )  

    目的  观察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5)在大鼠颈上神经节(SCG)组织的表达、定位,及慢性间歇性低氧(CIH)对mGluR1/5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CIH组(CIH),每组6只,模型制作6周。Western blotting检测CIH对mGluR1/5蛋白水平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检测大鼠SCG中mGluR1/5的表达及分布。  结果  mGluR1/5表达于大鼠SCG,mGluR1分布于神经元和小强荧光(SIF)细胞,而在卫星胶质细胞(SGCs)、神经纤维和血管不表达;mGluR5主要分布于神经纤维,少量分布于神经元,而在SIF细胞、SGCs及血管不表达;CIH上调mGluR1/5的蛋白水平(P<0.01)。  结论  mGluR1和mGluR5均表达于大鼠SCG,但其表达部位有所不同,两者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CIH诱导的血压升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牦牛与黄牛端脑不同区域的表达与分布

    郑丽平 刘霞 杜晓华 吴亚娟 刘珊珊
    2024 (1):  10-16.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2
    摘要 ( )   PDF(10237KB) ( )  

    目的 探讨高原牦牛与平原黄牛端脑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与分布,探讨BDNF功能发挥与高原低氧适应性之间的关联。

    方法  选取牦牛和黄牛各5只,应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BDNF在牦牛和黄牛端脑的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大脑白质以及海马中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在牦牛与黄牛端脑中,BDNF mRNA均在颞叶皮质中的表达量最高,海马次之,其后依序为顶叶皮质,枕叶皮质和额叶皮质,在大脑白质中的表达量最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BDNF蛋白在牦牛颞叶皮质中含量最高,海马次之,其他组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顶叶皮质、额叶皮质、大脑白质,枕叶皮质中含量最低。BDNF蛋白在黄牛端脑颞叶皮质中含量最高,海马次之,其余组织含量由高及低依次为顶叶皮质、枕叶皮质、额叶皮质,大脑白质中蛋白含量最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BDNF蛋白在牦牛和黄牛端脑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基本相似,主要分布在额叶皮质、颞叶皮质、顶叶皮质、枕叶皮质的颗粒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大脑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及海马的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在端脑皮质区的马丁诺提细胞和海马的分子细胞层中有少量分布。   结论  BDNF mRNA和蛋白在牦牛和黄牛端脑不同区域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推测与端脑不同分区的特定功能密切相关。牦牛端脑中的表达水平除枕叶皮质外,均高于黄牛,推测与其生存的高原低氧环境有关,BDNF在动物机体适应低氧环境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增强低氧耐受性和保护机体内环境稳态等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的脑灰质结构分析

    刘晓丽 许琳 吴爱雪 闻彩云 李如画 吴安婷 陈黛茜 陈成春
    2024 (1):  17-2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3
    摘要 ( )   PDF(9030KB) ( )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和基于皮层的脑形态学测量(SBM)方法对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灰质体积及皮层厚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这两种疾病的脑灰质结构变化的差异。  方法  21MS患者,16NMO患者以及19例健康对照者行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基于Matlab2014a平台的统计参数工具SPM12以及SPM12下的小工具CAT12,对VBMSBM方法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MS组与正常对照(NC)组相比,经高斯随机场(GRF)校正后,MS组在左侧枕上回、左侧楔叶、左侧距状皮质、左侧楔前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楔叶、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和左侧额内侧回灰质体积显著性减少(P<0.05);经族系错误(FWE)法校正后,MS组在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皮层厚度显著性减少(P<0.05)。NMO组与NC组相比,经GRF校正后,NMO组在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额中回灰质体积显著性增加(P<0.05);NMO组在左侧枕中回、左侧枕上回、左侧颞下回、右侧枕中回、左侧额上回眶部、右侧中扣带回、左侧前扣带回、右侧角回和左侧楔前叶灰质体积显著性减少(P<0.05);经FWE校正后,NMO组与NC组相比皮层厚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MS组与NMO组相比,经GRF校正后,MS组在右侧梭状回和右侧额中回灰质体积显著性增加(P<0.05);MS组在左侧丘脑、左侧苍白球、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颞中回、右侧苍白球、左侧顶下小叶和右侧顶上小叶灰质体积显著性减少(P<0.05);经FWE校正后,MS组在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左侧缘上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皮层厚度显著性减少(P<0.05)。  结论  MS患者脑灰质结构萎缩主要累及左侧顶叶区域,NMO患者对于脑灰质结构的改变不敏感。MS患者与NMO患者差异显著性的脑区主要位于脑深部灰质相关核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七总皂苷抑制小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缓解完全弗氏佐剂所致炎性痛

    袁蕾 杨智伟 杨惠 刘政海 何洁 万炜
    2024 (1):  25-3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4
    摘要 ( )   PDF(4060KB) ( )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完全弗氏佐剂(CFA)所致慢性炎性疼痛小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48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Ctrl)、CFA组(CFA)、CFA+ PNS组、CFA +地塞米松(DEX)组(CFA+DEX)。采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小鼠机械疼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后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和形态结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各组小鼠相应节段脊髓GFA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表达。  结果 与Ctrl组相比,CFA组小鼠机械痛阈值在第1、3、5、7、14天明显下降,小鼠脊髓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NS干预可缓解模型小鼠机械痛觉,下调小鼠脊髓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且与CFA+DEX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Ctrl组相比,CFA组小鼠脊髓后角GFAP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NS干预后CFA+ PNS组小鼠脊髓后角 GFAP阳性细胞数目减少;DEX干预后对小鼠脊髓后角GFAP阳性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影响。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与Ctrl组相比,CFA组小鼠脊髓GFAP表达明显增加;PNS干预后CFA+ PNS组小鼠脊髓GFAP表达明显减少,DEX干预后对小鼠脊髓后角GFAP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结论 PNS对炎性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减少NLRP3炎性小体激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制lncRNA TUG1下调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炎症小体在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作用

    马婷婷 陈建红 刘爱翠 李海宁
    2024 (1):  32-42.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5
    摘要 ( )   PDF(3561KB) ( )  

    目的  探讨敲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抑制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NLRP1)炎症小体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9~10周龄遗传背景为C57/BL6的野生型小鼠(WT组,10只)或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1)转基因小鼠(30只)。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model)组,模型+敲低lncRNA TUG1组[model+lncRNA TUG1短发夹RNA (shRNA)组]和model+shRNA 非靶标(NT)组,每组10只。分别采集12周龄第1天(3月龄)和32周龄第1天(8月龄)小鼠外周血和脑皮质组织,并分离皮质中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每个时间点每组5只小鼠。Real-time PCR分别测定3月龄和8月龄上述4个分组小鼠脑皮质组织和原代小胶质细胞中lncRNA TUG1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mRNA的水平,以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补体蛋白C1r和C1s mRNA的水平。ELISA法测定其外周血浆中MIF含量。对3月龄和8月龄小鼠脑皮质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CCK-8法测定上述2种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3月龄和8月龄上述4个分组小鼠脑皮质组织中MIF、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L-1β)、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 (p20)、Caspase-1 (full)、NLRP1及NLRP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8月龄各分组小鼠脑皮质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    结果 3月龄和8月龄时,与WT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脑皮质组织和原代小胶质细胞中lncRNA TUG1和MIF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与model组相比,model+lncRNA TUG1 shRNA组小鼠脑皮质组织和原代小胶质细胞中lncRNA TUG1和MIF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与WT组相比,model组小鼠外周血浆中MIF含量显著升高;小鼠脑皮质组织中 pro-IL-1β、ASC、Caspase-1 (p20)、Caspase-1 (full)、 NLRP1以及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β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5)。与model组相比,model+lncRNA TUG1 shRNA组小鼠外周血浆中MIF含量显著降低;小鼠脑皮质组织中pro-IL-1β、ASC、Caspase-1 (p20)、Caspase-1 (full)和NLR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Aβ免疫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而NLRP3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model组相比,model+shRNA NT组小鼠上述所有检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APP/PS1转基因小鼠脑皮质组织和原代小胶质细胞中lncRNA TUG1和MIF因子表达上调与脑皮质内NLRP1炎症小体激活成正相关,敲低lncRNA TUG1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神经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损伤的动态变化

    邹成功 冯浩 陈兵 唐辉 邵川 孙谋 杨荣 何家全
    2024 (1):  43-4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6
    摘要 ( )   PDF(4802KB) ( )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模型小鼠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  方法  6012月龄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10只)与TBI模型组(50只),根据模型构建时间将TBI模型小鼠分组为,模型1d组、3d组、7d组、14d组和28d组,共5个亚组,每组10只。实验第29天分别开展神经功能评分,跳台测试。测完后处死取材,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炎性细胞因子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时期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在第7天达到峰值后降低。然而,各个时期,模型组小鼠跳台错误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跳台错误次数高于对照组,且没有明显变化。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阶段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趋化因子C-X3-C基元配体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磷酸化核因子(p-NF)-κB表达明显增加,在第7天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降低。与此同时,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先升高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然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时期β淀粉样蛋白(Aβ)、p-Tau蛋白表达持续增加。  结论  TBI致模型鼠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与炎症反应一同先升高,再降低,导致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到达峰值后降低。此外,炎症反应可能作为Aβ沉积与Tau蛋白磷酸化的启动子,导致小鼠认知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茸多糖对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 PC12 细胞损伤的影响

    吕海燕 沈西雅 赵富生 朱梅
    2024 (1):  49-5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7
    摘要 ( )   PDF(8211KB) ( )  

    目的 探讨松茸多糖(TMP )对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 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 MPP+ 体外构建PC12 细胞帕金森病(PD )模型,将 PC12 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trl)、模型组(MDL)、TMP高浓度(250 μg/L)组(TMP-H)、TMP中浓度(50 μg/L)组(TMP-M)和TMP低浓度(10 μg/L)组(TMP-L),每组 3 个复孔。TMP处理 PC12 细胞24 h 后,250 μmol/L MPP+ 诱导 PC12 细胞 24 h制备 PD 细胞模型。用CCK-8法检测各组 PC12 细胞的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各组 PC12 细胞的 LDH 释放量,荧光显微镜摄片检测线粒体活性,Image J 1.53 r软件计算线粒体网络分支平均长度及网络分支数,JC-1 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 Bcl-2/Bax 比值。  结果  与Ctrl组相比,MDL组 PC12 细胞存活率下降,LDH 释放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ΔΨm )及 Bcl-2/Bax 比值下降(均P<0.05);加入不同浓度的TMP后,与MDL组相比,TMP-H组和TMP-M组细胞存活率均上升,LDH释放水平降低,ΔΨm及Bcl-2/Bax 比值增高(P<0.05),线粒体活性增加,线粒体网络分支平均长度及网络分支数量增多,拮抗膜电位降低(P<0.05),其中TMP-H组在拮抗膜电位的降低作用中更为明显。  结论  TMP对 MPP+ 所致的 PC12 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 LDH 释放量,拮抗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修复线粒体网络形态,从而减少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精性肝纤维化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性别的差异

    洪晓敏 李三强 崔钦奕 郑润月 杨孟利 罗仁利 李前辉
    2024 (1):  55-6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8
    摘要 ( )   PDF(11420KB) ( )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与性别差异的关系。  方法  7~8周龄的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雄性正常组、雄性模型组,雌性正常组和雌性模型组各20只。正常组采用对照液体饲料喂养8周,模型组采用酒精液体饲料喂养8周,联合31.5%乙醇灌胃(每周两次,5g/kg)建立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8周末处死小鼠,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学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雌二醇(E2)和睾酮(T)的水平,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纤维化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P65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面积率,免疫印迹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磷酸化核因子κB-P65p-NF-κB-P65)、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p-IκBα)的表达水平。  结果  雄性模型组ALT,AST酶活性和T的水平升高,E2的水平降低,胶原纤维增加,HE染色坏死积分升高,NF-κB-P65和α-SMA的阳性面积率增加,collagenⅠ,TNF-α、p-NF-κB-P65、p-IκBα的表达增加,IκBα的表达降低。  结论  酒精更容易导致雄性小鼠肝纤维化,这可能与加强IκBα磷酸化释放NF-κB,促使磷酸化NF-κB-p65增多,进一步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宁夏大学生示指和环指指长比与同源盒A11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关联性

    杨梦怡 牛世博 张静 党洁 马占兵 陆宏 霍正浩
    2024 (1):  62-66.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09
    摘要 ( )   PDF(786KB) ( )  

    目的  探讨宁夏大学生示指和环指指长比(2D4D)与同源盒(HOXA11基因4个位点(rs6461992rs6968828rs7801581rs17427875)多态性的关联性。   方法  采用数码相机提取667名宁夏汉族大学生(男性348名,女性319名)手部正面照片,图像分析软件标记解剖点并测量双手示指及环指指长;多重PCR法检测HOXA11基因各位点多态性;统计学软件比较分析2D∶4D和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及其关联。  结果  宁夏汉族大学生女性左手和右手2D∶4D均显著高于男性(均P<0.05),右手-左手2D∶4D性别差异不显著;HOXA11基因rs7801581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显著(均P<0.05),其他位点多态性在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D∶4D与HOXA11基因位点多态性关系中,仅女性左手 2D∶4D与 rs6461992位点基因型显著关联(P<0.05)。  结论  宁夏汉族大学生2D∶4D性别间差异显著,HOXA11基因rs646199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女性 2D∶4D 的形成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ir99021调控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抑制大鼠牙髓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机制
    谢惠兰 方芳 林毅
    2024 (1):  67-72.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0
    摘要 ( )   PDF(4367KB) ( )  
    目的  探讨Chir99021对大鼠牙髓干细胞(DP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原代分离大鼠DPSCs,利用荧光免疫法进行验证。设置不同浓度的Chir99021,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挑选最适浓度。利用茜素红染色验证细胞成骨诱导分化。最后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诱导分化相关基因与蛋白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Wnt1)、无翅型MMTV 整合位点家族成员3A(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 轴抑制蛋白2抗体(Axin2)、骨钙素(OCN)、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和干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说明大鼠DPSCs分离成功。大鼠DPSCs成骨诱导后钙沉积物显著上升,加入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小分子抑制剂Chir99021后钙沉积物明显减少。大鼠DPSCs成骨诱导分化后Wnt1、Wnt3a、β-catenin、Axin2、OCN和DMP1表达明显上升,而加入Chir99021后Wnt1、Wnt3a、β-catenin、Axin2、OCN和DMP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   结论  Chir99021对诱导7 d后的大鼠DPSCs成骨诱导分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剖学
     基于空间域与频域特征自适应融合和类间边界区域增强的三维海马分割
    白贺 滕野 冯蕾 孟海伟 汤煜春 刘树伟
    2024 (1):  73-8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1
    摘要 ( )   PDF(1877KB) ( )  
    目的  海马萎缩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等诸多精神疾病的临床重要标志,因此准确分割海马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大量先进的自动分割方法。然而,由于MRI中各种噪声的影响以及海马不同类别之间不清晰的边界,三维海马分割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本文旨在提出新的自动分割方法来更精确地分割海马头、体、尾。   方法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两个策略。一种是空间域与频域特征自适应融合策略,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卷积自动选择合适的频率组合,减少噪声对特征提取的影响。另一种是类间边界区域增强策略,它允许网络通过加权每个类之间边界区域的损失函数来增强对边界区域的学习,以达到精确定位边界和调节海马头、体、尾大小的目的。   结果  在50例青少年大脑MRI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表明,我们的方法实现了较先进的海马分割,海马头、体、尾相较于现有的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消融实验证明我们提出的两种策略有效,我们还在260例Task04_Hippocampus数据集上验证了网络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更多的海马分割场景。   结论 我们提出的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清楚地观测海马萎缩,并完成更精确的病情诊断和追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T平扫下胫腓联合腓骨切迹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尹诗琴 杨思艺 王锐涵 游贵宣 杨迎秋 张磊
    2024 (1):  82-87.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2
    摘要 ( )   PDF(3769KB) ( )  
     目的  基于CT下胫腓联合腓骨切迹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析在骨伤科行踝关节CT检查患者(男性123例,女性102例,均为汉族,年龄18~60岁)的图像资料,按形态学特点对下胫腓联合腓骨切迹进行分型,并测量下胫腓联合腓骨切迹周围的8个距离。   结果  回顾分析了2013年12月~2022年12月225例患者结果,可将下胫腓联合腓骨切迹分为4型:C形(50.67%)、V形(26.67%)、平坦形(15.11%)、L形(7.56%)。平坦形的切迹前后部夹角(145.56 ± 9.25)°最大(P<0.05),L形切迹前后部夹角(125.07 ± 13.54)°最小(P<0.05);平坦形的切迹深度(3.11 ± 0.83)mm最小(P<0.05),L形的切迹深度(4.47 ± 1.11)mm最大(P<0.05)。左侧切迹后部长度(13.06 ± 3.56)mm、胫腓前间隙(3.83 ± 1.49)mm明显大于右侧(P<0.05);男性切迹后部长度(13.36 ± 3.46)mm、切迹深度(3.93 ± 1.10)mm及胫腓重叠垂直距离(9.10 ± 2.55)mm明显大于女性(P<0.05)。  结论  通过测量下胫腓联合腓骨切迹相关数据并根据形态将其分为4种类型。平坦形下胫腓联合腓骨切迹更易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在解剖复位时更易发生腓骨前移;而L形和C形切迹的下胫腓联合在解剖复位时更易发生腓骨后移或旋转复位不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剖学
     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有限元分析
    杨洋 史君 李琨 马渊 张少杰 侯二飞 王超群 陈杰 王星 李志军
    2024 (1):  88-97.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3
    摘要 ( )   PDF(17012KB) ( )  
     目的  通过建立C0~T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特点,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对1例全颈椎进行CT扫描后建立正常颈椎三维模型,同时设计切除左侧50%、100%的钩突和切除双侧100%的钩突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比较4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的受力变化(应力、位移)。   结果  随着钩突不同范围的切除,椎间盘应力和位移值集中位于C5/6处,随后渐呈递减趋势。椎间盘在切除左侧C5钩突50%后其应力值仅在C5处存在侧别间差异,但在左侧或双侧切除100% C5钩突后其应力值出现了侧别间差异。   结论  切除不同范围钩突(50%、100%)后可影响颈椎稳定性,且切除范围越大越影响颈椎稳定性。临床在该区手术切除时应尽可能选择最优原则,以最少切除而达到治疗效果为最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孙雷 王星宇 谢水华
    2024 (1):  98-10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4
    摘要 ( )   PDF(2521KB) ( )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行PKP治疗的1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年持续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n=36) 与无再发骨折组(n=146)。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计量指标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R语言软件4.0“rms”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正及决策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及临床预测效能评估。   结果  两组患者在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2、0.732、0.722、0.801、0.81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2个、3.9 ml、0.4mm、8.7°。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与原始曲线及理想曲线接近,C-index 为0.818(95%CI:0.762~0.883),模型拟合度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阈值>0.22,可提供临床净收益,且临床净收益均高于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列线图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学胚胎学发育生物学
     斑马鱼视网膜微细结构及发育特征
    冯丽萍 徐伊琳 陈珣 刘大海 王军勇 王晓瑛 林金杏
    2024 (1):  105-112.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5
    摘要 ( )   PDF(22473KB) ( )  
    目的  探讨斑马鱼眼球和视网膜的微细结构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为其作为视觉研究模型奠定基础。   方法  分别选取不同周龄的8组斑马鱼,每组各6条,共48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眼球结构,并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分析其时空发育模式。从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上观察视网膜中各种细胞形态特征及神经连接方式,尤其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结构差异。   结果  斑马鱼视网膜可分为色素上皮层、视杆视锥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等10层。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细胞核更小且电子密度更高。感光细胞终足整齐地排列在外网层,与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形成神经连接,并在其内观察到多条突触带。在斑马鱼视网膜中,最早发育的是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随着斑马鱼的生长发育,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厚度逐渐增长,10周左右视网膜的结构基本发育完成。   结论  斑马鱼视网膜形态结构典型,分层明显,神经细胞高度分化,外网层神经连接丰富。斑马鱼眼球发育特征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方法
     一种低密度及高纯度胎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方法的优化及鉴定
    苏芃 王兴仪 梁景岩 熊天庆
    2024 (1):  113-119.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6
    摘要 ( )   PDF(8358KB) ( )  
    目的 通过将海马、皮层细胞共培养的方式建立一种低密度、高纯度、高稳定性的大鼠胎鼠原代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方法,以获取纯度更高、活力更好的原代海马神经元。   方法  分离孕16~18d SD大鼠胎鼠的海马和皮层并分别剪碎,经0.125%胰蛋白酶消化后用200目细胞筛过滤,将获得的细胞悬液以包围的形式分别接种于培养板的内层和外环上,于含10%马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共同培养,4~6 h细胞贴壁后更换培养基为维持培养基培养(Neurobasal培养基+2% B27+0.5 mmol/L谷氨酰胺)。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纯度。  结果  海马神经元在5 d后形成纵横交错的神经网络,生长状态较好,经鉴定海马神经元的纯度高达98%,且能够稳定存活3周。   结论  利用海马、皮层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取高纯度、高活性、高存活率、高稳定性的胎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可为神经系统中海马神经元相关疾病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心肌肥厚模型
    郝永明 郭磊 周程辉 裴汉军 李莉 赵哲
    2024 (1):  120-12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1.017
    摘要 ( )   PDF(5014KB) ( )  
    目的  通过不同方法缩窄大鼠腹主动脉,比较构建心肌肥厚模型,探讨改良腹主动脉缩窄法(AAC)较传统AAC的优势。   方法  实验大鼠45只,分3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在左肾上方分离腹主动脉,不做处理;传统组,经腹正中线切口缩窄腹主动脉直径至 0.70 mm,持续4周;改良组,在左肾上方缩窄腹主动脉直径至 0.45 mm, 持续1周。术后测量大鼠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 、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s)。取心脏标本测量心脏指数(HW/BW)及左心室指数(LVW/BW);经HE染色、Masson染色的病理切片,测量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胶原面积及心肌胶原面积分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钠肽(BNP)表达水平。   结果  相比假手术组,改良组和传统组大鼠IVSs、LVPWs、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心肌胶原面积、心肌胶原面积分数和BNP表达水平差异均显著(P<0.05)。在改良组和传统组组间,这些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腹主动脉缩窄法用时短,稳定,模型均一,易复制,心肌肥厚相关指标水平表型相似,可作为建立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更为理想的术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