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神经生物学
    运动及复杂环境抑制细菌脂多糖诱导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曹聪 黄沁雯 王红 许泽婷 张婵 单亦文 范肖肖 廖敏
    2024 (3):  253-259.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1
    摘要 ( )   PDF(2033KB) ( )  
    目的 探讨运动和复杂环境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LPS组、LPS+游泳组和LPS+复杂环境组,每组各7只。LPS组小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建立帕金森病炎症模型,置于鼠笼中生活2周。LPS+游泳组小鼠模型制作后每日强迫进行游泳运动15 min、运动2周。LPS+复杂环境组小鼠模型制作后置于复杂环境生活2周。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模型制作14 d后,对各组小鼠进行足迹、旷场和滚轴等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的自主运动能力、运动平衡能力和抑郁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中脑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中脑黑质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Caspase-3、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RT-PCR检测中脑黑质中IL-1β、IL-6和TNF-α转录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LPS+游泳组、LPS+复杂环境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均有所下降,抑郁水平有所上升(P<0.001),TH阳性神经元存活数量和BDNF蛋白量均显著减少(P<0.001),Caspase-3及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增高(P<0.001)。与LPS组相比,LPS+游泳组和LPS+复杂环境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均有所恢复,抑郁水平显著下降(P<0.01),TH阳性神经元存活数量及BDNF含量均显著增多(P<0.01),Caspase-3及IL-1β、IL-6和TNF-α均显著减少(P<0.01),且LPS+复杂环境组现象更为显著。 结论 运动和复杂环境能抑制LPS诱导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从而减轻对中脑黑质神经元的损伤,且LPS+复杂环境组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小鼠运动功能恢复#br#
    #br#
    覃建锋 宋海旺 孙宝飞 吉杨丹 龙思方 杨丹
    2024 (3):  260-267.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2
    摘要 ( )   PDF(7096KB) ( )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脊髓损伤后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方法 选取SPF级小鼠72只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和NMES组。利用BMS评分、斜坡实验与电生理(EMG)评估小鼠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恢复情况。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小鼠脊髓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IL-6/STAT3信号通路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脊髓形态结构。  结果 NMES组BMS评分和小鼠斜坡实验均高于SCI组(P<0.05);NMES组小鼠运动诱发电位(MEP)最大振幅高于SCI组(P<0.05);NMES组脊髓组织TNF-α、IL-12A与GFAP表达量均低于SCI组(P<0.05),TGF-β、IL-10与BDNF表达量均高于SCI组(P<0.05);与SCI组相比,NMES组小鼠脊髓空洞较少,脊髓形态修复较好;与SCI组相比,NMES组IL-6/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均低于SCI组(P<0.05)。 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必净对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陈琳 闫丽敏 邢槐杰 陈敏 黎晓艳 曾超胜
    2024 (3):  268-275.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3
    摘要 ( )   PDF(8206KB) ( )  
    目的 探讨血必净对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变化的影响。  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血必净组、高剂量血必净组,每组10只小鼠,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采用抗原注射与免疫刺激建立抗NMDAR脑炎模型,低、高剂量血必净组的小鼠分别通过腹腔注射5 ml/kg、10 ml/kg血必净注射液,12 h注射1次,连续3 d;2周后,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小鼠神经细胞形态变化,TUNEL染色检测小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ELISA检测小鼠血清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IFN-γ、IL-4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分布,并计算Th1/Th2比值。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血必净组和高剂量血必净组的小鼠海马组织损伤得到改善,神经细胞形态变化较小,尼氏小体形态较为完整且数目增加,神经细胞的TUNEL阳性率降低,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IL-1β、IFN-γ含量均减少而IL-4含量增加,脑组织内IFN-γ阳性细胞百分比与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IL-4阳性细胞百分比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外周血分化簇(CD)4+IFN-γ+标记的Th1细胞比例、Th1/Th2比值降低,且高剂量血必净组小鼠外周血CD4+IL-4+标记的Th2细胞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血必净组比较,高剂量血必净组小鼠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必净能够改善抗NMDAR脑炎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减少IFN-γ表达、促进IL-4表达进而维持Th1/Th2细胞平衡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何首乌饮通过DNA甲基转移酶1延缓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
    吴恬 路硕娅 杨玉娇 段豫磊 安啟超 甄晓兰 牛嗣云
    2024 (3):  276-28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4
    摘要 ( )   PDF(12385KB) ( )  
    目的 探讨何首乌饮能否通过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延缓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 方法  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中DNMT1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睾酮含量。通过自由基氧化损伤建立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模型。在睾丸间质细胞中使用慢病毒敲低DNMT1,通过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实验检测细胞衰老状态和细胞上清液中睾酮和睾酮合成关键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A1(CYP11A1)的含量。 结果 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自然衰老组大鼠睾丸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和β-GAL阳性率明显升高,DNMT1表达和血清睾酮含量降低(P<0.05);何首乌饮干预能够降低衰老大鼠睾丸组织P16蛋白表达和β-GAL阳性率,提高DNMT1表达和血清中的睾酮含量(P<0.05)。衰老的睾丸间质细胞中呈现相同的趋势。在睾丸间质细胞中敲低DNMT1后,β-GAL阳性率和P16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睾丸间质细胞的睾酮分泌量和睾酮合成关键酶3β-HSD、CYP11A1含量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何首乌饮后,上述现象得到改善。  结论 何首乌饮可以通过DNMT1延缓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6-甲基腺苷甲基化相关因子在小鼠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表达及机制
    卢嘉茵 姚志超 郝晓静 闫艺 马佩 张慧玲 王海东
    2024 (3):  285-29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5
    摘要 ( )   PDF(11316KB) ( )  
    目的 探讨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相关因子在骨骼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时间动态表达及其对损伤过程中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BaCl2损伤小鼠腓肠肌模型,对照组和损伤组每组4只小鼠。分别于小鼠损伤后第1、3、5、7、9天取腓肠肌组织进行实验;分离培养原代腓肠肌肌组织细胞,肌卫星细胞,肌细胞和培养成肌细胞系C2C12细胞,添加地塞米松(DEX,50 μmol/L)处理细胞模拟损伤;脂多糖(LPS,100 μg/L)处理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模拟骨骼肌损伤后的炎症反应,LPS处理前添加STM2457(30 μmol/L)抑制m6A甲基转移酶3(Mettl3)的作用。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m6A甲基化相关因子(Writers, Erasers, Readers)的表达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结果 肌纤维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出现溶解后逐渐修复,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配对盒7(Pax7)mRNA水平随着损伤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腓肠肌中的m6A甲基化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损伤第1天时变化不显著,到损伤第3天显著升高(P<0.05);损伤后第5天与第3天相比显著下降(P<0.05);损伤后第7天和第9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DEX降低了原代肌卫星细胞和C2C12细胞m6A甲基转移酶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P<0.05),升高了甲基化识别酶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P<0.05)。骨骼肌肌组织细胞和肌细胞中m6A甲基化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在DEX处理后均显著升高(P<0.05)。LPS导致巨噬细胞中m6A甲基化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抑制Mettl3之后,巨噬细胞炎症因子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 结论 m6A甲基化相关因子在受损的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被激活,抑制m6A甲基转移酶能够减弱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DEP结构域蛋白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信号轴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
    徐琳 熊熙文 李遵 黄蓉 麻红辉 马洁
    2024 (3):  295-30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6
    摘要 ( )   PDF(4624KB) ( )  
    目的 建立肝细胞Dishevelled/Egl-10/pleckstrin(DEP)结构域蛋白5(DEPDC5)基因(Depdc5)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高脂喂养模型,探讨DEPDC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信号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调控。  方法 构建肝细胞特异性敲除Depdc5flox/flox模型;Alb-Cre小鼠(LKO),Depdc5flox/flox小鼠(Loxp)作为对照。32只2~3月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高脂LKO组、高脂Loxp对照组、高脂+雷帕霉素LKO组及高脂+雷帕霉素Loxp对照组,每组8只。检测肝脏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脂质含量、蛋白、mRNA及病理切片,采用 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高脂喂养导致LoxP小鼠肝脏脂肪变性,LKO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减轻但合并出现肝损伤;雷帕霉素抑制了Depdc5敲除引起的mTORC1通路激活,显著改善Loxp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并改善LKO小鼠的肝损伤。  结论 Depdc5基因敲除能够保护高脂喂养小鼠肝脏脂肪变性,雷帕霉素可以改善DEPDC5缺失诱发的肝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介导微小RNA-494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代谢与骨重建平衡
    林维 李超艺 唐捷 张丕军
    2024 (3):  302-310.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7
    摘要 ( )   PDF(6301KB) ( )  
    目的 探讨成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中微小RNA(miR)-494对骨质疏松症(OP)大鼠骨代谢与骨重建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从MC3T3-E1成骨细胞系中分离鉴定Exo,并将miR-494电转至Exo,Real-time PCR测定miR-494表达水平。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494模拟剂(miR-494)组和miR-494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切除卵巢构建OP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miR-494组与miR-494 抑制剂组分别接受含相应miRNA的Exo尾静脉注射,剂量为3×109个微粒。4周后,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的骨参数,ELISA测定血清骨标志物,HE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测定骨重建相关蛋白及Toll样受体4(TLR4)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成功从MC3T3-E1细胞中分离得到典型杯状或圆形,直径约100 nm的Exo,其含有CD63、CD9、肿瘤易感性基因101(TSG101)、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且能被MC3T3-E1细胞摄取。经电转处理后,miR-494模拟剂和miR-494 抑制剂的Exo中miR-494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和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iR-494组大鼠骨参数降低,血清骨标志物骨钙蛋白(BGP)、TRACP、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 )升高,骨保护蛋白(OPG)、Ⅰ型前胶原N端肽( PⅠNP)降低,骨小梁结构紊乱,破骨细胞增加,骨组织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下调,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上调,TLR4、核因子κB (NF-κB) p65及髓样分化主要响应蛋白88(MyD88)上调(P<0.05)。而miR-494 抑制剂组情况则相反,骨参数和OPG、 PⅠNP 升高,BGP、TRACP、CTX-Ⅰ降低,骨结构恢复正常,破骨细胞减少,骨组织内BMP-2、RUNX2上调,RANKL下调,TLR4、NF-κB p65及MyD88下调(均P<0.05)。 结论 Exo传递miR-494可加重OP大鼠骨代谢异常,并抑制骨重建平衡,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生物学
    基于机器学习转移性鼻咽癌关键特征基因的筛选及其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陆进 陈云帆 张浩轩 黄学应
    2024 (3):  311-31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8
    摘要 ( )   PDF(11638KB) ( )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筛选转移性鼻咽癌 (mNPC) 的关键特征基因,并分析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方法 首先,通过GEO数据库下载训练集GSE103611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 (DEGs) 筛选、基因本体论 (GO)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KEGG) 以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其次,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器操作(LASSO)回归筛选DEGs中的预测基因,并利用预测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筛选特征基因。再次,进一步分析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从而判断关键特征基因。最后,利用反向验证集GSE1245数据,对关键特征基因的表达水平和ROC进行验证。   结果 共获得136个DEGs,其KEGG主要富集在细胞色素P450、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朊病毒疾病以及EB病毒感染等通路。GO主要富集在肽基酪氨酸磷酸化修饰、病毒基因表达以及B细胞和白细胞活化的负调节过程。22种免疫细胞在鼻咽癌(NPC)和mNPC中的浸润程度差异不明显。LASSO回归最终得到2个mNPC的关键特征基因无精子蛋白1缺失(DAZ1)和酵母氨酸脱氢酶(SCCPDH),且两者与mNPC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显著相关 (P<0.05)。在反向验证数据集中,DAZ1和SCCPDH在非鼻咽癌(nNPC)和NPC组间的差异表达不显著 (P>0.05),且两者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均<0.6。  结论 DAZ1和SCCPDH是mNPC的关键特征基因,可作为mNPC及其免疫治疗的重要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的肝细胞癌预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陈冬冬 楼金金 黄燕燕 周璐 李世波 续力云
    2024 (3):  319-32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09
    摘要 ( )   PDF(18364KB) ( )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的肝细胞癌(LIHC)预后模型。 方法 在UCSC Xena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肝癌和正常组织样本数据。对LIHC样本和癌旁/正常样本的基因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使用TCGA队列中的肝癌样本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获得生存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再采用LASSO Cox 和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构建基因风险预后模型。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O)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用于外部验证。利用CellMiner数据库研究枢纽基因对常用抗肿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分解代谢相关。通过差异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获得25个生存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再基于LASSO Cox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获得5个枢纽基因(FYN、CSF3R、HLA-G、FOS和BIRC5),并构建列线图。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一致性指数(C-index)值分别为0.739和0.625。根据枢纽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选出12种抗肿瘤药物用于后续实验。 结论 该模型能够有效预测LIHC患者的预后,为LIHC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剖学
    强直性脊柱炎征象的脊柱标本观察及影像学分析
    钟伟兴 王志宏 李俊桦 廖立青 谌祖江 李义凯
    2024 (3):  329-333.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0
    摘要 ( )   PDF(5315KB) ( )  
    目的 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诊治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脊柱非测量观察、X线检查和脊柱测量2具脊柱标本,并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  结果 第1例标本为第7胸椎(T7) ~ 第3腰椎(L3),全长29.7 cm;第2例标本为第7颈椎(C7) ~第2腰椎(L2),全长38.3 cm。标本中韧带部分或完全钙化,小关节、椎间盘骨化,骨质疏松;椎间孔的前后径(宽度)比正常成人窄,大多数上下径(高度)较宽。影像上标本前纵韧带钙化呈点状或条纹状,但实际标本呈片状。标本可呈现X线二维平面难以表现的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椎间孔等。 结论 随着强直性脊柱炎病情进展,患者脊柱弯曲、旋转等活动范围减小,胸廓扩张程度减小,进而影响呼吸,且难以进行椎管内麻醉和骶管注射等操作。在诊断方面,通过骨骼标本和X线影像,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优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骨隧道建立的应用
    李明慧 熊吉祥 周鑫 张磊
    2024 (3):  334-33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1
    摘要 ( )   PDF(3264KB) ( )  
    目的 通过数字优化设计寻找下胫腓联合骨隧道最佳置入位置。 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95名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100个下胫腓联合CT资料,导入Mimics19.0软件中重建模型。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进行虚拟钻孔并设计隧道叠加在重建模型上,作为虚拟模型。此外进行3D打印作为实际模型。分别测量 8个参数,分别为骨隧道长度,胫骨隧道中心到胫骨前、后部的距离,腓外侧隧道中心到腓骨前、后部的距离,骨隧道胫骨侧点到内踝距离,骨隧道腓骨侧点到外踝距离以及骨隧道与水平面间夹角。 结果 比较了虚拟模型和实际模型的8个参数,测量结果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解剖学层面上不同性别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侧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优化设计可以为下胫腓联合重建提供精准可靠的骨隧道,从而为手术提供良好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剖学
    强直性脊柱炎椎骨去松质骨化截骨术后钛棒有限元分析
    苏宝科 王永清 康志杰 王海燕 金凤 李筱贺 曹振华 霍佳萱 祝勇 李峰
    2024 (3):  339-34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2
    摘要 ( )   PDF(3986KB) ( )  
    目的通过对去松质骨化(VCD)截骨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椎(T)11~骶骨(S)节段钛棒应力变化分析,为术前钛棒选择、改进提供参考。  方法 将VCD截骨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连续扫描的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分别重建T11~ S、螺钉和钛棒,导入到3-Matic建立初步几何模型,进行去噪、铺面、平滑等处理,完善后的模型导入Hypermesh1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对材料进行属性赋值后导入ANSYS 19.2中显示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和载荷条件,测量螺钉与钛棒连接处应力值。 结果 在中立位、前屈、侧向弯曲、轴向旋转工况下,钛棒在上端椎(T11)应力最大,顶椎(L3)应力最小;在后伸工况下,钛棒在下端椎(L5)应力最大。结论 在上、下端椎可考虑增粗钛棒直径,增强钛棒硬度,或改为双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学胚胎学发育生物学
    中年男性精子DNA碎片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王平 王静 陈先兵 陈曦
    2024 (3):  345-34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3
    摘要 ( )   PDF(2206KB) ( )  
    目的 探讨中年男性精子DNA碎片率(DFI)与精液质量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 共收集180例接受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且男性年龄>38岁的精液标本。根据DFI的阈值分成(<30%和≥30%)两组。主要测量指标包括:常规精液参数、激素水平、DFI、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DFI与男性卵泡刺激素(FSH)、精子活力、精子形态密切相关,且精子活力随着DFI水平的升高而下降(P<0.05);当DFI≥30%时,优质胚胎率下降(P<0.05),但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DFI可以作为中年男性精液常规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虽然DFI影响优质胚胎率,但与辅助生殖治疗的临床妊娠结局无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学
    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分析
    孙思雨 李咏兰 郑连斌 宇克莉
    2024 (3):  349-355.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4
    摘要 ( )   PDF(875KB) ( )  
    目的 揭示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特点。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甘南藏族410例成人(男性221,女性189)人体组成成分。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及躯干脂肪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女性身高及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体重、总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BMI)、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及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及躯干脂肪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及躯干肌肉量4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14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体重、身高、总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躯干脂肪率及躯干肌肉量16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2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 检验结果表明,男性体重、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四肢肌肉量及躯干肌肉量高于女性,女性总体脂率、四肢脂肪率、内脏脂肪率及躯干脂肪率高于男性。根据BMI判定,甘南藏族男性、女性超重;根据体脂肪率,甘南藏族男性属于非肥胖,女性属于肥胖。 结论 在13个族群中,甘南藏族男性、女性BMI、总体脂率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布里亚特部成人的体成分特征与肥胖
    希露格 于会新 廉祎 伊拉娜 韩瑗 李咏兰
    2024 (3):  356-362.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5
    摘要 ( )   PDF(913KB) ( )  
    目的 探讨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布里亚特部3个族群成人体成分特点以及肥胖状况。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鄂温克族245例(男124,女121)、达斡尔族207例(男90,女117)、蒙古族布里亚特部181例(男74,女107)成人进行18项体成分测量。运用Excel 2016、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个族群男性、女性内脏脂肪等级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P<0.01),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0.01);鄂温克族男性体脂率、左上肢脂肪率、躯干脂肪率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女性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BMI)、四肢脂肪率、躯干脂肪率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达斡尔族男性体重、BMI、左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下肢脂肪率、肌肉量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蒙古族布里亚特部男性体重、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女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P<0.05)。族群间比较显示,鄂温克族与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多数体成分指标值最为接近,身体脂肪含量高于达斡尔族。BMI、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均表现为蒙古族布里亚特部>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聚类分析表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布里亚特部与北方族群距离较近,与南方族群较远。    结论 鄂温克族与蒙古族布里亚特部多数体成分指标值最为接近,3个族群均具有较为严重的肥胖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方法
    基于灌注系统对CUBIC组织透明化技术的优化
    宫川惠 邱家怡 印可馨 张继茹 何铖 袁野 吕广明
    2024 (3):  363-370.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6
    摘要 ( )   PDF(6908KB) ( )  
    目的 为了缩短清晰无障碍脑成像鸡尾酒和计算分析(CUBIC)技术的透明时间,提高透明效率,探索亲水性组织透明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本研究对CUBIC技术进行灌注优化后,与4种亲水性透明化方法在组织透明效果、透明时间、面积变化、体积变化及腺相关病毒(AAV)荧光保留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方法 取6只成年美国癌症研究所(ICR)小鼠的脑、肝、脾和肾分别采用SeeDB、FRUIT、ScaleS、CUBIC的方法进行透明化处理,使用Image J 1.8.0 测算样本的面积和灰度值,排水法测量透明前后体积,比较各组的透明效果、时间以及大小变形。通过改进灌注速率与最佳灌注剂量对CUBIC技术进行灌注优化,每组实验样本量为6。另在16只成年小鼠的大脑运动皮层定位注射AAV,4周后取其颈髓节段透明化处理,荧光照片经过ImageJ1.8.0测量平均荧光强度,评估不同技术的荧光保存情况。 结果 灌注CUBIC的最佳灌注速率和灌注剂量分别是15 ml/min和200 ml。对于透明能力和速度,灌注CUBIC技术的平均灰度值最低且用时最短,而CUBIC消耗的时间最长,SeeDB、FRUIT、ScaleS并没有显示出良好的透明能力。在面积和体积变化方面,几种技术对组织或器官透明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在荧光保留方面,灌注CUBIC对绿色荧光蛋白(GFP)荧光信号的保留效果最好,其次是 CUBIC、ScaleS、FRUIT和 SeeDB。 结论 灌注CUBIC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组织透明效果最好,透明时间最短,AAV荧光保留最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及其受体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刘欣童 彭清华 刘怀存 张卫光
    2024 (3):  371-377.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4.03.017
    摘要 ( )   PDF(3494KB) ( )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常见于坠落伤、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可造成机体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髓鞘相关抑制因子(MAI)在损伤的脊髓微环境中具有促进生长锥塌陷、抑制轴突再生的作用,是造成脊髓损伤难以修复的主要原因。髓鞘相关抑制因子类蛋白,如神经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和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及其受体蛋白如Nogo-A/Nogo-66受体1(NgR1)、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PirB)、鞘氨醇-1-磷酸受体(S1PR2),均是脊髓微环境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影响神经元轴突生长的信号通路抑制脊髓损伤的修复过程。虽然目前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还不清楚,但调节髓鞘相关抑制因子类蛋白及下游信号通路是脊髓损伤修复的重要治疗途径之一。我们通过本文对近年来MAI类蛋白及其受体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可探究的新靶点,并为脊髓损伤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