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何首乌饮延缓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衰老与调控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的关系
    李少华 姜丽萍 刘靓云 刘雯青 朱娟 牛嗣云 齐峰
    2020 (5):  751-757.  doi: 10.16098/j.issn.052-1356.2020.05.019
    摘要 ( )   PDF(5234KB) ( )  
    目的 探讨何首乌饮延缓大鼠睾丸间质(Leydig)细胞衰老与调控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信号通路的关系。  方法 采用氧化损伤的方法建立大鼠Leydig细胞衰老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Real-time 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Leydig细胞胰岛素/IGF-1信号传导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运用胰岛素受体/IGF受体特异性抑制剂BMS-754807处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衰老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率可达60%(P<0.05),G1 期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S期所占比重明显减少(P<0.05)。胰岛素/IGF-1信号传导通路关键基因表达变化:衰老组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IRS2、IGF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何首乌饮可逆转上述现象。用 BMS-754807处理衰老的Leydig细胞后,Bcl-2 mRNA表达水平低于衰老组(P<0.05),用何首乌饮和BMS-754807同时处理衰老的Leydig细胞,细胞凋亡率高于何首乌饮组(P<0.05)。  结论 何首乌饮通过调控胰岛素/IGF-1信号传导通路延缓Leydig细胞衰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元素3基因沉默对脐源性胰岛前体细胞MafA表达的影响
    吴邢 檀梦天 覃晓莉 洪艳
    2020 (5):  758-76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20
    摘要 ( )   PDF(10871KB) ( )  
    目的 探讨神经元素3(Ngn3)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向胰岛前体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肌腱膜纤维肿瘤基因同系物A(MafA)表达的影响。  方法 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并鉴定hUMSCs;采用分阶段联合诱导法诱导hUMSCs向胰岛前体细胞分化,将其分为正常诱导组、基因沉默组、空病毒转染组,后两组在诱导第7天分别转染干扰病毒和空病毒,嘌呤霉素筛选后检测感染效果;21 d诱导结束后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诱导后各组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Ngn3的表达;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Ngn3以及MafA的表达变化。  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hUMSCs;分阶段联合诱导使正常诱导组和空病毒转染组细胞分化为胰岛前体细胞,Ngn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呈阳性表达,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分泌颗粒;成功沉默了基因沉默组细胞的Ngn3基因,且该组细胞Ngn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呈阴性表达;Ngn3、MafA在基因沉默组明显下降(P<0.05)。  结论 Ngn3基因沉默阻滞了hUMSCs向胰岛前体细胞的分化,并抑制了MafA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在原代小鼠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对肌球蛋白重链亚型的影响
    荆海军 周播江
    2020 (5):  765-771.  doi: 10.16098/j.issn.05290-1356.2020.05.021
    摘要 ( )   PDF(10211KB) ( )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在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对肌球蛋白重链(MHC)亚型的影响。  方法 分离5只新生小鼠原代成肌细胞,设立对照组、PPARδ激动剂组和PPARδ拮抗剂组;各组细胞在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4、6 d收取细胞样品,MHC免疫荧光鉴定各组细胞分化情况;Real-time PCR及免疫荧光检测MHC各亚型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MHC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δ激动剂组形成的肌管和MHC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PPARδ拮抗剂组。通过比较PPARδ激动剂处理后MHC 4个亚型随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分化2 d MHCⅠ、MHCⅡa 的上调作用显著;分化4 d MHCⅠ、MHCⅡa、MHCⅡx上调作用显著,其中MHCⅡa上调幅度最大;分化6 d MHCⅠ、MHCⅡa上调作用显著,其中MHCⅡa上调幅度最大。  结论 PPARδ可以促进小鼠原代成肌细胞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显著上调MHCⅡa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剖学
    前列腺周围盆筋膜内神经网尸体解剖的分布特征
    朱再生 施红旗 周鹏飞 徐礼臻 朱伊祎 陈加俊
    2020 (5):  778-783.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23
    摘要 ( )   PDF(6449KB) ( )  
    目的 探讨位于前列腺及其周围区域盆筋膜层内的神经网络较确切解剖定位和神经纤维的数目分布。  方法 使用6具盆腔结构正常的男性尸体,每具尸体取10处邻近前列腺周围的盆筋膜组织样本,每个样本 1 cm×1 cm大小,按时钟的点位编号并分区。分布如下:前列腺尖部(与膜部尿道交界)区域:1区1点钟,2区11点钟;前列腺中部区域:3区2点钟(右侧骨盆侧面),4区10点钟(左侧骨盆侧面),5区4点钟,6区8点钟;前列腺基底部(与膀胱颈交界):7区5点钟,8区7点钟;9区(位于前列腺尖部尿道后背侧)6点钟,10区(位于前列腺基底部腹侧)12点钟。比较这10个解剖区域单位面积(1 cm2)内的神经数目和直径大小。 结果 共获得60个盆筋膜组织样本。神经数目平均为(13.4 ± 13.3)束。前列腺基底腹侧12点钟10区(平均5.3束)与前列腺中部8点钟侧6区(平均9.8束)神经数目分布较少,两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区与其他8个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剩余各区之间分布均衡(P>0.05)。神经纤维直径平均为(90.4 ± 61.8)μm。前列腺尖部1点钟1区(平均119.2 μm)和中部2点钟3区(平均101.3 μm)神经纤维较粗, 1区与中部10点钟4区(平均77.7 μm)、尖部背侧6点钟9区(平均81.1 μm)、基底部腹侧12点钟10区(平均79.4 μ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区(平均77.7 μm)与对侧2点钟3区之间(平均101.3 μ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区之间分布均衡(P>0.05)。  结论 前列腺周围盆筋膜内神经网分布表现为在前列腺基底部(与膀胱颈交界)腹侧12点钟区域神经纤维数目较少,其他区域均匀分布;神经纤维直径在尖部腹侧区域朝向顶点较粗,左右不对称分布。骨盆筋膜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留神经的关键性解剖标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生物学
    早期帕金森病相关脑结构的定量磁化率成像
    庄晗 刘学玲 秦春丽 王辉 李郁欣 李文生 史勇红
    2020 (5):  738-74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7
    摘要 ( )   PDF(3464KB) ( )  
    目的 应用3T磁共振T1加权成像和定量磁化率成像分析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深部灰质核团体积的变化,探究深部灰质核团磁化率值在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的差异,探讨磁化率值在早期PD诊断中的意义,以及定量磁化率成像对于黑质小体-1的显示情况。  方法 30例早期PD患者和27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分割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和红核,测量核团的体积和平均磁化率值,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磁化率值进行逻辑回归。  结果 早期PD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上述核团标准化体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PD患者组右侧苍白球、左侧黑质和右侧黑质的磁化率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上述核团磁化率值经逻辑回归变换后得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在21例健康对照者和1例早期PD患者的定量磁化率图像上看到了黑质小体-1。 结论 定量磁化率图像在诊断早期PD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大部分健康对照者的黑质小体-1在定量磁化率图像上可以显示,但更精确的研究需要<1mm分辨率的定量磁化率图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醒神益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后致密蛋白95及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
    #br#
    吴世卫 关建军 陈瑜
    2020 (5):  745-750.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8
    摘要 ( )   PDF(10021KB) ( )  
    目的 探讨醒神益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及突触蛋白(SYN)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45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只)、VD组(15只)和治疗组(15只)。VD组和治疗组采用改良的间断结扎颈总动脉建立VD模型,治疗组大鼠模型制作后给予醒神益智颗粒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CA1区PSD95及SYN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第1天、第3天及第5天,V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58.3±17.9),(29.3±7.6)和(17.4±8.7)]显著提高;实验1周、4周及8周,海马PSD95[(28.25±5.09),(30.74±5.16)和(32.34±5.43)]、SYN[(12.70±6.20),(15.74±6.27)和(22.11±6.34)]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降低;与VD组大鼠比,实验第1天、第3天及第5天,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55.7±17.1),(21.4±7.9)和(9.4±4.2)]显著降低;实验1周、4周及8周,治疗组海马PSD95[(35.63±3.38),(37.84±3.57)和(39.53±3.67)]及SYN[(25.75±5.79),(28.61±5.93)和(33.18±6.16)]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VD组大鼠海马SYN和PSD95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VD组相比,治疗组大鼠海马SYN和PSD5表达显著增加(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  结论  醒神益智颗粒可显著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提高大鼠突触可塑性,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海马区SYN及PSD-95的表达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学
    藏缅语族6个未识别群体皮褶围度特征
    宋晴阳 郑连斌 向小雪 宇克莉 张兴华
    2020 (5):  784-79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24
    摘要 ( )   PDF(1084KB) ( )  
    目的 在四川、云南、西藏调查木雅人、尔苏人、僜人、白马人、夏尔巴人、摩梭人13项皮褶围度指标,比较这些族群皮褶围度的差异。  方法 使用皮尺和皮脂厚度计进行6个未识别群体成人1222人(男性576人,女性646人)的围度和皮褶厚度测量,所得数据采用Excel 2007、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将这6个族群的数据与国内其他7个民族做比较。 结果 随着经度的增大,男性族群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值逐渐增大。女性族群髂前上棘皮褶值随着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根据主成分分析,在男性族群中,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摩梭人的肩胛下皮褶、平静胸围和上臂最大围均较大。夏尔巴人的肩胛下皮褶和平静胸围值较小,而夏尔巴人的上臂最大围较大。僜人的肩胛下皮褶、平静胸围和上臂最大围均较小。在女性族群中,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摩梭人的臀围、上臂围较大,而腓肠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均较小。僜人的臀围、上臂围较小,而腓肠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均较大。夏尔巴人的臀围、上臂围、腓肠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均较小。  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木雅人与尔苏人的围度与皮褶最接近。白马人与摩梭人的皮褶围度特征接近。僜人的皮褶围度特征与佤族、独龙族最为接近。夏尔巴人与珞巴族、门巴族最为接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长波动性不对称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
    陆宏 王璐 霍正浩 赵君利 党洁 马占兵
    2020 (5):  792-795.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25
    摘要 ( )   PDF(889KB) ( )  
    目的 探讨宁夏汉族女性指长波动性不对称(FA)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方法 采用体质测量法,比较分析宁夏汉族女性292例(正常对照1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46例)指长FA(2FA、3FA、4FA、5FA)及复合FA(CFA)的均值及其差异性。  结果 宁夏汉族女性正常对照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各指长FA均呈现2FA>4FA>3FA>5FA的趋势,患者组各FA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2FA(P<0.01)、3FA、4FA(均 P<0.05)差异显著;精神分裂症患者组2FA人数在FA≥0.04 mm组显著增高(P<0.01);精神分裂患者组各FA均值与发病年龄无相关性(P>0.05)。  结论 指长FA,尤其是2FA与宁夏汉族女性精神分裂症有关,可能为其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的预警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14个未识别群体的体部特征
    向小雪 郑连斌 宋晴阳 宇克莉 张兴华
    2020 (5):  802-80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27
    摘要 ( )   PDF(1171KB) ( )  
     目的 分析14个未识别群体的体部指标特征。  方法 2006~2016年按照《人体测量方法》的规定,在四川、云南、西藏、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共调查14个未识别群体成人2989人(男性1434人,女性1555人)的8项体部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男性群体中,木雅人、白马人、临高人及摩梭人的坐高及身高较大,骨盆较宽。莽人和空格人的身高及坐高、上肢全长较小。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及摩梭人的身高、坐高较大。在女性群体中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临高人、布里亚特人及摩梭人的身高、坐高和骨盆宽较大。八甲人、僜人、革家人、莽人和空格人身高、坐高较小。身高、体重等指标跟纬度、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等环境因子相关性较高。  结论 木雅人、尔苏人、白马人和摩梭人体部特征比较接近。僜人、八甲人和革家人体部特征比较接近。莽人、空格人体部特征最为接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西藏世居藏族正常青年人颅型的MRI测量
    钟铧 王展飞 白芃 张海龙 任海龙 张志英 白玛多吉 苏明然 王永存
    2020 (5):  796-80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26
    摘要 ( )   PDF(4334KB) ( )  
     目的 探讨现代西藏世居藏族正常青年人颅型特征。  方法 以拉萨市籍自愿参加的世居藏族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西门子 MAGNETOM ESSENZA 1.5T 磁共振扫描仪,使用3D-fSPGR序列扫描,有效调查对象93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8.52±8.76)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56 例。利用工作站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按照国际学术界通用的方法测量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和颅高,并计算颅长宽指数、颅长高指数Ⅰ、颅宽高指数。  结果 男性与女性颅骨最大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4,P<0.01),颅骨最大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0,P<0.01),颅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7,P<0.01)。经 Spearman 相关分析,女性颅骨最大长与年龄成正相关(r=0.264,P<0.05),颅长高指数Ⅰ与年龄成负相关(r=-0.303,P<0.05)。  结论 现代西藏世居藏族正常青年人颅长宽指数分型以圆颅型为主,颅长高指数分型以高颅型为主,颅宽高指数分型男性以阔颅型为主,女性以中颅型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生物学
    枸橼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调控阿霉素耐药人肝癌细胞系SK-Hep1耐药性的机制
    郭丽 赵虹 张俊涛 刘志贞 弓韬 于保锋
    2020 (5):  772-777.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22
    摘要 ( )   PDF(1707KB) ( )  
    目的 探讨枸橼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CIT)对阿霉素(ADM)耐药肝癌细胞耐药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用脂质体将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si-NC)、CIT小干扰RNA(si-CIT)转染至耐药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IT基因、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l-2)、Bcl-2相关X基因(Bax)、细胞色素C(Cyt C)、磷酸酶基因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Parkin)和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抗体Ⅰ/Ⅱ(LC3-Ⅰ/Ⅱ)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探针(JC-10)染色法检测细胞的抑制率、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耐药细胞中CIT基因表达高于正常细胞,敲减CIT可增强其对ADM的敏感性。敲减CIT促进耐药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能力,抑制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并上调细胞Bax、PINK1、Parkin和LC3-I/Ⅱ及胞质中Cyt C,下调细胞中Bcl-2和线粒体中CytC。  结论 CIT 基因可通过线粒体途径的凋亡和自噬调节阿霉素耐药肝癌细胞的耐药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剖学与耳鼻喉科学
    中鼻甲连续冠状断面解剖及3D数字重建
    栾宁 安凤杨 孙健斌 王玉辉 李丽娟 骆岩林 李涛 朱丽
    2020 (5):  637-643.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1
    摘要 ( )   PDF(8775KB) ( )  
    目的 探讨中鼻甲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特点,结合薄层CT扫描及3D数字重建,为自后向前的鼻窦手术提供结构解剖学基础。 方法 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行鼻窦螺旋CT扫描获取图像后,行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并对相应层面的CT图像进行结构标注,观察中鼻甲3部分的形态学特点及与CT影像的对应关系;通过薄层鼻窦CT进行3D立体数字重建中鼻甲。 结果 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自后向前观察中鼻甲各部分形态特点为,中鼻甲水平部内侧游离端为球状并以板状结构附着于鼻腔外侧壁;板状结构向前分为前后骨板,前为筛泡基板,后为中鼻甲基板,斜行向前向上附着于脑板;在筛泡基板与中鼻甲基板之间为前组筛窦;中鼻甲垂直部自中鼻甲水平部以矢状位向上呈扇形附着于额鼻嵴及脑板;以冠状位断面解剖中鼻甲3部分典型形态标注鼻窦CT图像;完成了中鼻甲形态数字三维重建。 结论 从冠状位断面形态观察,可以归纳出自后至前中鼻甲形态变化规律,为自后向前的手术径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颈部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视神经与鼻窦的关系
    安凤杨 王玉辉 孙健斌 李丽娟 田歌 朱丽 骆岩林
    2020 (5):  644-652.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2
    摘要 ( )   PDF(18485KB) ( )  
    目的 视神经管毗邻的结构复杂,建立三维视神经模型,以达到多角度直观观察视神经的目的。  方法 拷贝头颈CT血管造影(CTA)并对视神经、蝶窦及后组筛窦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分析三维立体图像上视神经的毗邻结构及分型。 结果 获得了视神经、蝶窦及后组筛窦的三维模型。根据视神经的三维立体毗邻结构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蝶窦型、筛窦型和蝶筛型。分析了视神经毗邻位置的分型所对应的蝶窦与筛窦气化程度的关系。 结论 三维立体模型中可以全方位直观观察视神经的毗邻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骨CT内面神经、迷路、听骨结构深度学习的自动化分割方法
    柯嘉 吕弈 杜雅丽 王君臣 王江 孙世龙 马芙蓉
    2020 (5):  653-65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3
    摘要 ( )   PDF(5389KB) ( )  
    目的 探讨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颞骨CT内面神经、迷路及听骨结构的自动化分割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方法 选择常规颞骨CT检查患者的数据,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训练集(20例),另一组为测试集(5例)。在上述颞骨CT中采用手工分割的方法,分割出迷路、听骨及面神经结构。选择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U-Net作为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结构部分,通过对训练集的训练,得到该网络的平均精度。用该网络模型对5组测试集中的不同解剖标志自动分割的结果与手工分割的结果进行测试,分别获得面神经、迷路及听小骨的测试精度。并将上述精度与另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V-Net网络模型获得的精度进行比较。 结果 在颞骨CT标本中,采用面神经、迷路及听小骨分别对3D U-Net-plus和V-Net网络结构的自动分割进行训练,在训练样本中,3D U-Net-plus网络结构的平均误差为0.016,V-Net网络结构的平均误差为0.0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3D U-Net-plus神经网络自动分割的迷路、听小骨及面神经与手工分割图像的Dice相似指数分别为0.618±0.107、0.584±0.089和0.313±0.069, 利用V-Net神经网络自动分割的迷路、听小骨、面神经与手工分割图像的Dice相似指数分别为0.322±0.089、0.176±0.100和0.128± 0.0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采用3D U-Net-plus神经网络,在颞骨内听骨、迷路及面神经的自动识别和分割方面具有可行性,该方法优于V-Net神经网络。随着网络结构的优化和学习样本的扩大,其将更加接近人工分割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肌瓣鼻颅底区转位的解剖
    刘全 孙希才 王欢 张焕康 余洪猛 王德辉
    2020 (5):  659-663.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4
    摘要 ( )   PDF(5679KB) ( )  
    目的 探讨颞肌瓣的显微和内镜解剖,为使用颞肌瓣(TMF)进行内镜下颅底重建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在6例共12侧新鲜灌注的头颅标本上进行颞肌瓣的解剖,测量颞肌瓣的长度和宽度,显露颞肌瓣的血供;将获取的颞肌瓣经颞下窝、上颌窦路径转位至鼻颅底区进行颅底重建,分析其所能覆盖的颅底区域。  结果 获取的颞肌瓣平均长度为(11.7±0.7)cm,宽度为(9.2±0.8)cm。颞肌瓣经颞下窝、上颌窦路径可有效地转位至鼻颅底区,覆盖前颅底、鞍区和斜坡区。 结论 将颞肌瓣经颞下窝、上颌窦径路转位至鼻颅底区进行有效的颅底重建,在内镜颅底手术后的颅底重建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T影像中筛前动脉与颅底的关系及在鼻窦炎手术中的意义
    史慕寒 王旻 吴雨潇 李辉 黄诗恩 吕志刚
    2020 (5):  664-669.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5
    摘要 ( )   PDF(12880KB) ( )  
    目的 通过CT影像探讨筛前动脉(AEA)与颅底的解剖关系及其在鼻窦炎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17年8月共52例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鼻窦CT扫描及重建,测量AEA与颅底的距离并分型,测量AEA至额嘴的距离,并研究其与AEA悬空的关系。记录眶上筛房(SOEC)的发生率并以卡方检验分析SOEC与AEA悬空的关系,测量筛板外侧板的深度并进行Keros分型,以 Spearman 相关系数分析Keros分型与AEA悬空的关系。  结果 AEA在CT图像中辨别率为100%, Ⅰ型为AEA嵌于颅骨内,占 42.3%(44/104),Ⅱ型为AEA紧贴颅底,占18.3%(19/104),Ⅲ型为AEA悬空于筛窦内,占39.4%(41/104),即AEA的悬空率为39.4%,至颅底的平均距离为(3.8±1.5)mm。AEA至额嘴平均距离(14.1±2.2)mm,其距离在AEA悬空与非悬空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0,P>0.05)。在Keros分型中,Ⅰ型占51.9%(54/104),Ⅱ型占37.5%(39/104),Ⅲ型占10.6%(11/104)。Keros分型与AEA发生悬空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05(P<0.001),为中度正相关。SOEC发生率为17.3%(17/104),有SOEC的患者与无SOEC的患者的AEA悬空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3287,P<0.05)。  结论 当SOEC存在或Keros分型级别较高时,AEA的悬空率明显升高,术前进行CT影像学检查可以识别颅底解剖情况,明确AEA与颅底的位置关系,进而降低术中AEA的损伤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骨高分辨率CT的圆窗解剖学特征及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意义
    张珂 柯嘉 陶立元 潘滔 马芙蓉
    2020 (5):  670-676.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6
    摘要 ( )   PDF(9233KB) ( )  
    目的 基于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建立以圆窗为核心的解剖学特征测量方法,以预测人工耳蜗植入(CI)术中圆窗暴露的难易程度。  方法 对60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CI手术患者的术前颞骨HRCT及术中圆窗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CT上以圆窗为核心的8个解剖学特征参数,分别将其与CI术中圆窗暴露程度进行比较,并利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耳蜗底转线-中矢状线、耳蜗底转线-外耳道线、外耳道线-中矢状线之间的角度,以及面神经与外耳道线的垂直距离对圆窗暴露难易程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圆窗-面神经连接线和经面神经的冠状位线之间的角度、圆窗与此线的垂直距离、经面神经且平行于外耳道的延长线与圆窗的位置关系,以及耳蜗底转延长线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对圆窗暴露难易程度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术前颞骨HRCT上圆窗-面神经连接线和经面神经的冠状位线之间的角度越小,圆窗与此线的垂直距离越近,CI术中圆窗暴露越困难;通过经面神经且平行于外耳道的延长线与圆窗的位置关系以及耳蜗底转延长线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可以预测CI术中圆窗暴露的难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解剖平面的内镜经口入路咽旁段颈内动脉定位方法及临床应用
    王振霖 张秋航 刘俊其 齐岩 张思远 侯思源
    2020 (5):  677-68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7
    摘要 ( )   PDF(6055KB) ( )  
    目的 探讨内镜经口入路中咽旁段颈内动脉(ICA)的定位方法。  方法 对4例新鲜尸头标本进行内镜经口入路至颞下窝/咽旁间隙解剖。在37例该区域肿瘤手术中应用基于解剖平面的ICA定位方法评价定位效果。 结果 在全部标本中均可清晰分辨咽缩肌层、头长肌前筋膜层和茎突咽筋膜层等解剖平面,后两者交界处稍外侧可作为定位咽旁段ICA的内侧入路标志。采用该方法在手术中实现了93.10% 的ICA准确定位成功。  结论 基于解剖平面的咽旁段ICA定位方法解决了内镜经口入路手术的难题,方法较为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分辨率颞骨CT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面神经隐窝的测量
    王宇 邬海博潘滔
    2020 (5):  682-687.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8
    摘要 ( )   PDF(3132KB) ( )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颞骨CT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面神经隐窝的解剖及其与圆窗龛的位置关系,从影像学角度为术中面隐窝的解剖提供参考。  方法 对78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54侧耳)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进行分析,在轴位圆窗龛层面测量以下参数:1. 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的距离d1;2.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距离d2;3. 面神经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a;4.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距离d3;5. 面隐窝中点与圆窗龛的相对角度b。记录可能影响面隐窝解剖的因素,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HRCT上的解剖变异(如乳突气化类型、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前庭水管扩张等),并分析以上因素与测得面隐窝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面-壁距d1平均值为(4.21±0.69)mm,面-龛距d2平均值为(5.95±0.62)mm,面-龛角a平均值为(94.61±9.04)°,窝-龛距d3平均值为(6.46±0.63)mm,窝-龛角b平均值为(113.47±7.83)°。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乙状窦前移3个因素对面隐窝宽度d1有影响,前庭水管扩大对面神经相对圆窗龛的角度a和面隐窝相对圆窗龛的角度b有影响。  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可以显示面神经隐窝的重要解剖关系,测量结果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操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XCL10在嗜酸性粒细胞型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差异表达及意义#br#
    闫冰 刘畅 王阳 王成硕 张罗
    2020 (5):  688-692.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09
    摘要 ( )   PDF(2563KB) ( )  
    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及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欧洲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共识(EPOS2012),纳入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患者共35名,术中收集鼻息肉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鼻息肉内CXCL10含量;采用HE染色法对病理活检标本染色,计算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并依据比值将CRSwNP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ECRSwNP)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nonECRSwNP);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CXCL10水平与息肉组织中炎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XCL10预测nonECRSwNP的可靠性。  结果 nonECRSwNP中CXCL10水平显著高于ECRSwNP组(P<0.05)。鼻息肉CXCL10 mRNA水平与息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成显著负相关(P<0.05, r=-0.395),与组织浆细胞成显著正相关(P<0.05,r=0.389)。ROC曲线及约登指数表明,鼻息肉组织中CXCL10预测nonECRSwNP的最佳界值为0.026(以GAPDH为内参基因),其敏感度为58.33%,特异性为100%(曲线下面积=0.761,P<0.01)。  结论 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中CXCL10表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提示CXCL10可能作为生物学标志物预测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的影像及听力学表现分析
    鲁兆毅 潘滔 王宇
    2020 (5):  693-69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0
    摘要 ( )   PDF(4637KB) ( )  
    目的 探讨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听力学表现以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拟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合并蜗神经发育异常的患者共7例(12耳)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查,以及颞骨高分辨率CT及内耳道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在颞骨CT中测量内耳道(IAC)及蜗神经管(BCNC)直径,在内耳道MRI中测量内耳道内神经束数目、蜗神经有无狭窄或缺失等指标,并观察有无内耳畸形。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下听力情况的差异。 结果 7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均提示蜗神经发育不良。颞骨CT中,3例(5耳)提示内耳道异常,6例(9耳)提示蜗神经管狭窄或缺失,内耳道MRI所见中;7例(12耳)提示蜗神经狭窄或缺失,其内耳道内神经束数目在0~3根不等。此外,影像学检查发现,4例(8耳)合并不同类型的内耳畸形。7例患者听力学表现均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CND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包括IAC、BCNC、内耳道神经束数目、有无内耳畸形等)下,各组间平均听阈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 蜗神经发育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包括颞骨CT中内耳道及蜗神经管的异常,内耳道MRI中神经束数目及蜗神经的异常等,听力多表现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影像学及听力学表现之间未发现明显关联。对该类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存在较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试验分析和物理引擎耳石运动观察
    杨晓凯
    2020 (5):  699-704.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1
    摘要 ( )   PDF(2597KB) ( )  
    目的 对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试验进行分析,了解其诊断机制。  方法 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的膜迷路模型,设定膜迷路不同位置结石,基于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分析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耳石运动情况,进而推断所诱发眼震表现。 结果 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所有位置的结石都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并能诱发椭圆囊的结石经总管进入半规管。出现下跳眼震的情况,包括结石从椭圆囊进入后半规管,对侧后半规管结石向壶腹运动,上半规管的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后者重复诊断实验仍为下跳眼震。重复10次观察,试验结果一致。 结论 对于上半规管BPPV的诊断标准,还需要重新评估,观察眼震动态变化是必要的,其诊断方法需要改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下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观察和测量
    马钰 杜莉
    2020 (5):  705-712.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2
    摘要 ( )   PDF(8238KB) ( )  
    目的 采用场强为3.0T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0T TOF MRA),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内径及行程,为突发性聋的血管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单耳突发性聋的患者和102名对照组患者的颅脑3.0T TOF MRA图像数据。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及性别分布、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对比后,进一步对比3.0T TOF MRA下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内径及行程,椎动脉内径及优势方向和程度,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影状态及内径,大脑后动脉(PCA)P1段和后交通动脉(PCoA)内径及行程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LDL水平升高比例(3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5.69%)及显著升高比例(4.9%)(P<0.01)。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出现TC水平升高比例(2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9.6%)及显著升高比例(2.94%)(P<0.05)。3.0T TOF MRA影像结果显示,突发性聋组基底动脉平均内径[(3.32±0.75)mm]相对于对照组平均内径较窄[(3.50±0.54)mm](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AICA显影率(10%)低于对照组(24.51%)(P<0.05),突发性聋组双侧AICA均不显影率(38.89%)高于对照组(26.47%)(P<0.05),两组患者AICA显影状态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发性聋组显影的左侧AICA平均内径为(1.04±0.24) mm,与对照组内径(1.16±0.28)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左侧PCA P1段内径为(1.27±0.54) mm,与对照组内径(1.42±0.52)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右侧PCA P1段的内径为(1.25±0.58) mm,与对照组内径(1.41±0.51)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出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比例(3.33%)低于对照组(9.8%)(P<0.05),突发性聋组出现双侧fPCA比例(13.89%)高于对照组(4.9%)(P<0.05),两组患者fPCA出现位置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存在狭窄,同时LDL及TC水平升高,动脉狭窄与血脂升高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酋猴上颌窦的应用解剖
    雍刘军 彭韵兰 黄鑫 宗孝容 吴超群 周亮 苏炳银
    2020 (5):  713-718.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3
    摘要 ( )   PDF(5678KB) ( )  
    目的 通过对藏酋猴上颌窦的应用解剖,为上颌窦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对6只藏酋猴的12侧上颌窦进行大体解剖,从整体和局部对上颌窦的位置、形态,窦腔与眶、鼻腔和口腔的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  结果 藏酋猴的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由前、后窦构成。后窦位于前窦的后方,窦腔较小。前窦和人的上颌窦类似,位于第1前臼齿至第2臼齿及相应骨腭的上方,毗邻眶、鼻腔、口腔,窦腔较大且形态无异常;窦腔与眶间骨质较薄,有鼻泪管连通,其管径为(4.31±0.10)mm、长度为(15.89±0.31)mm;窦腔底与鼻腔间有大且恒定的上颌窦裂孔,自然状态下裂孔长度(12.59±0.46)mm、高度(1.01±0.12)mm;向上牵拉海绵状血管球可使裂孔高度增大到(11.14±1.44)mm;窦腔与口腔间骨质最厚处位于第1前臼齿根尖的上方,厚度为(6.20±0.20)mm,最薄处位于第2臼齿根尖的上方,厚度为(1.57±0.23)mm,窦底最低处位于第1、2臼齿间。同一个体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藏酋猴上颌窦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作为动物模型,应用于人类上颌窦病变、上颌窦提升及种植牙的相关研究;其上颌窦裂孔是上颌窦底非开窗手术入路的最佳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下经鼻眶内手术入路的解剖
    刘剑锋 赵建辉 赵宇 王艺贝 陈忠岩 韩军 杨大章
    2020 (5):  719-725.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4
    摘要 ( )   PDF(16685KB) ( )  
    目的 观察内镜经鼻眶内手术的关键解剖标志并探讨其临床应用。 方法 3例(6侧)新鲜尸头,颈总动脉、椎动脉以及颈内静脉硅胶灌注后,采用STORZ 内镜系统和内镜手术器械,行内镜经鼻入路眶内区的入路解剖,并应用Storz Image 1系统采集高清图像。选择两例患者采取此径路进行手术。 结果 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眶内侧壁和部分眶下壁骨质,以及深层的眶骨膜、肌锥外脂肪。并能深入暴露内直肌、上斜肌和下直肌。经内直肌和下直肌之间的潜在间隙进入肌锥内,去除眶脂体显露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眼动脉及其分支下内侧肌干、视神经和动眼神经的分支。临床上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处理眶内病变,选择眶内肌锥内球后金属异物和累及翼腭窝和颞下窝的眶尖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均顺利,达到了预期手术目的,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深入把握眶内关键解剖结构,选择恰当病例进行内镜下经鼻入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及微创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咽旁间隙的解剖
    曾镇罡 肖水芳 贾俊晓 王成元 陈剑
    2020 (5):  726-731.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5
    摘要 ( )   PDF(8647KB) ( )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咽旁间隙的解剖结构,了解该径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内镜辅助下对新鲜尸头标本5例(共10侧)行经口径路咽旁间隙解剖。  结果 茎突前间隙以咽上缩肌及翼内肌作为解剖标志,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茎突前间隙的后界也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标志,重要的血管及后组颅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位于茎突后间隙。以茎突尖端为标志测量距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5±0.08)mm(2.94~3.14 mm)、(2.94±0.04)mm(2.44~2.56 mm)、(1.50±0.03)mm(1.46~1.56 mm);以茎突咽肌为标志进行测量,距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0±0.03)mm(2.96~3.04 mm)、(5.99±0.03)mm(5.94~6.04 mm),而舌咽神经基本紧贴该肌内侧面。副神经的走行距离茎突及茎突咽肌较远,经口手术径路几乎不会碰到。  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可较好的暴露咽旁间隙结构,咽上缩肌、翼内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窦和鼻颅底手术解剖的历史与进展
    徐驰宇 朱丽 骆岩林
    2020 (5):  732-737.  doi: 10.16098/j.issn.0529-1356.2020.05.016
    摘要 ( )   PDF(858KB) ( )  
    当今时代,鼻窦与鼻颅底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这是数百年来解剖学进步带来的成果。随着科技和医学日新月异的进步,鼻窦与鼻颅底手术解剖的理论和技术还在持续发展。我们在文中回顾了鼻窦与鼻颅底解剖的历史与进展,从大体解剖、显微镜和内镜解剖、影像学与虚拟现实解剖等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